发布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517

源:渝州视角


        10月29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西南大学落下了帷幕。大赛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践行“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参加本次大赛的领导主要有: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务处处长吴能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艳东教授。担任评委有: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洁、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商爱玲、西南大学教授董小玉、副教授白智宏、重庆大学刘倩等。
        教务处处长吴能表致辞,他提到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思政教育提出“四点判断”:没有研究,就没有力量;没有实干,就没有业绩;没有交流,就没有影响;没有机制,就没有持续;对思政老师提到“四力”:学习力,老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思维的引领者,价值取向的培育者;思考力,格局胸怀眼光境界决定成败,要肩负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行动力,在做中学,在错中学,事情是干出来的;表达力,锻炼书面表达,规范行为表达,提升口头表达;对老师提出三点能力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以温度和情怀引领学生价值取向,做好知识架构能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本次比赛精彩纷呈,参赛选手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号选手主讲的话题是《中国担当:做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派》,用担当,治理,行动三个关键词,讲出环境问题下,中国的举措:整体性治理、系统性的修复,展示了中国的庄严承诺,中国的气魄,中国的作为。让学生们心中有希望,行动有方向。二号选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从疫情间党的力量引入,体现了党的现实关怀:集中力量办大事、党的集中统一、集体主义,讲出了中西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大家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消极性、灭亡性,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先进性、特色性。用对比讲出本质,用图片做总结。二号选手讲课有韵致、有风采,舒缓有致,张驰有度。三号选手《正确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用数字说话,把抽象的人口数字,讲得形象、鲜活、具体,让我们思考人口中的大与小,多与少,男与女,老与少,东部与西部,局部与整体等关系,认识到人口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和百姓福祉。四号选手《理想的内涵与特征》开篇提出两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生?我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话题引入鲜活、生动、有趣。该老师讲述了理想的概念,理想的分类和理想的特征,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案例鲜活,让学生认识到价值观的多元。五号选手《“三个代表”之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点进行讲述,列举雷锋,焦裕禄,张富清等感人的先进事迹,在课上用《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的歌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过程设计得有特色,案例鲜活典型。六号选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边讲边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具有双刃性。她讲出了科技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具有辩证思维。七号选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理性较强,用数据与图表说话,把社会主义中国如何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用生动的比喻示范,将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讲得浅显易懂。
       比赛结束后,两位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董小玉说道,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得高素质教育队伍,才能得教育天下。”思政老师犹如一股股清泉,浇灌大学生求知的心田,这次比赛从“环境治理,人口问题,资本主义,理想内涵与特征,三个代表,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话题入手,既有时代价值,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情怀。参赛的思政老师有时代风貌和使命担当,能激发大家用信念、知识、情怀锚定思想的坐标,擦亮心灵的星星, 熔铸教育的思想高度、深度、宽度、温度,厚植思政教育的新思维,深情怀,高境界,强现实,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思政教育奉献智慧与心血。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商爱玲谈到,来西南大学是学习之旅,是思想政治提升之旅。思政老师应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信仰。用实干抓教学,树立思想上的高度,理论上的深度,情感上的温度。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启迪思政教师应肩负思政老师的责任担当,培养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艳东教授宣布了比赛结果,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此次比赛分别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赛后,同学们认为参赛的老师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 文 曹心怡)